── 伍 依 ──
挂着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所高级研究员头衔的郭良平又来了。
2022年2月7日,《联合早报》上亮相的《区分新旧社会主义》,三千多字,洋洋洒洒,一会儿肯定资本主义,一会儿否定资本主义,其中又不忘赞誉社会主义几句,抹黑毛泽东时代。如此起承转合,最终归结为“意识形态的滞后,使中共在资本主义与旧社会主义之间徘徊,并惯性地向后者回归”“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模糊的话,就有可能滑回旧社会主义的轨道”。
郭良平把中国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说是“霸道、残暴和血腥”“极权统治”的“旧社会主义”,以此来界定“新社会主义”的六个“内涵”:“解放生产力”“使‘外部生产’逐渐上升为主要生产方式”“通过制度创新打破产权制约后,就可以大大扩展‘就业’的定义”“对价值评判体系的改造”“旧社会主义因僵化的计划体制而失败,但计划仍不失为社会主义的一个特点”“新社会主义除了瞄准幸福指数外,还要充分发展和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
郭良平的六个“内涵”本来就在“旧社会主义”中,并没有什么新鲜。
不管什么“主义”,都来源于对“现状”的反动与修正,保守主义、进步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等等皆然。随着现状因某种时兴的主义而改变时,主义本身也会跟着变动,以适应新的社会样貌。几乎可以说,所有主义的当下面貌,都与原初倡议者提出时有所差异。
在进行人类社会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无可避免地会犯上各种偏差和错误。如果一条筋地死抓住这些偏差和错误大作文章,彻底否定前人的努力,根本就不是科学态度。
从资本主义诞生以来,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多得很。什么“民主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等等,希特勒还将德国工人党改为“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高举“社会主义”旗帜,横扫西欧。郭良平却独创出社会主义有新旧之分。
郭良平把“国际环境急剧恶化”说成是“中共把成功归因于‘马克思主义行!’这种对马克思主义的拳拳之心”造成的。说穿了,郭良平的“国际”不就是指美西方国家嘛。这个“国际”对社会主义何曾表示好感过?北大西洋组织不就是明证吗?
俄罗斯彻底抛弃了马克思主义,美西方国家还是不断撕咬俄罗斯。当前,美西方国家利用乌克兰问题,造成俄乌、俄美剑拔弩张;利用台湾问题,大军压境,造成台海局势严峻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吗?“国际环境急剧恶化”罪魁祸首是谁,不是很显然吗?为何郭良平不把“国际环境急剧恶化”的真实原因说清楚,单挑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行!”说事?
郭良平说“市场经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一个崭新形象来表达它的内涵以及同旧社会主义的区别……世界上大多数人可以认同的社会主义”。千万不要被郭良平的“大多数人”忽悠了。郭良平的“大多数人”,只是那些掌握话语权的人,跟真正的“大多数”老百姓无关。当代大部分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人民,即便是大学毕业,恐怕对社会主义极其陌生,甚至连资本主义都搞不太清楚,哪来“世界上大多数人可以认同的社会主义”?不信,就问问身边的人知不知道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郭良平对所谓“新旧社会主义”的分析,表面看是在赞誉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其实字里行间暴露了隐藏起来的政治立场。
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完全不同。前者的社会生产是以满足人民的生活所需为目的,后者的社会生产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郭良平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排他性——以产权为核心追求垄断利润。社会主义生产的特点是包容性——以使用价值为导向来追求共同富裕”。
郭良平表面上肯定“市场经济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大大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国际资本主义经济的接轨和整合,为中国创造了大量机会,也大大改变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人的面貌、趣味、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现在搞社会主义起点高、模式新,成功可能性也大”“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发挥新技术革命的优势”,实则是以此来否定前毛泽东时代社会的性质,“在旧社会主义中,每一个人都是一块砖或一颗螺丝丁,‘党叫干啥就干啥’,完全不顾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总之,毛泽东时代无非是“穷过渡”,搞社会主义起点低、模式旧、非人性的社会。
郭良平一方面对资本主义大加赞赏:“‘自由世界’老百姓享受的许多权利和自由也在中国普及了”“在世界范围内推动社会主义大潮的,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演化,中共受益于这个水涨船高的大势”;一方面却又加以批判:“贫富两极化直接导致了新自由主义的破产和西方国家的普遍动荡”“技术进步使无就业的经济增长‘(jobless growth)、工资停滞、福利削减越来越普遍”“由于资本主义的唯利是图,将人类的命运托付给市场是极其危险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特点是排他性——以产权为核心追求垄断利润”“大量对社会有好处的事情没人去做,因为其产出的是公共产品,无法形成市场价来获利;政府或第三部门受到经费限制,能做的有限。这样整个社会生活品质的提升就受到了限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生存挣扎消耗了人们大多数的时间和精力。他们不能做自己想做、能发挥自已优势的事情,肩上扛着住房、教育、养老、医疗等座座大山,被996的工作日程压得喘不过气来”。
一赞一批,郭良平连自己都搞不通了。
郭良平也对社会主义加以赞赏:“生活质量的提升取决于社会状态的改善;资源环境的限制,也在促使物质财富生产逐步让位于精神财富的生产,这样社会主义就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发展须要人类共同的价值和道德标准来控制,以社会福利而不是利润最大化来引导。换言之,社会主义把舵更可靠”“社会主义生产的特点是包容性——以使用价值为导向来追求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更能发挥新技术革命的优势”。
郭良平说不清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孰优孰劣,这和他前面对资本主义的生产特点和社会主义的生产特点的认识不相符,对不上号。
郭良平撒下的迷雾,让人坠五里雾中,障眼法使用得及其到位。
从郭良平似是而非的论调看来,清楚带有特定的目的:要中国去马克思主义化。“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之外有着广阔的天地”这句话,道出了郭良平的核心思想内涵:切割中华民族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否定和弱化马克思主义。
历史和时间是最好的老师。
如今,资本主义正面临无法摆脱的困境,在做着困兽之斗。在这个大背景下,美西方国家统治集团压制革命思想,炮制各种愚民理论,转移矛盾的措施不断显现。和历史中呈现过的一样,如今资本主导下的舆论最敏感和最需要压制的对象不是什么所谓民粹主义,所谓自由主义,所谓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更不是“特朗普的胜选和民粹主义大潮在各国的涌起,标志着一种新政治的到来,其广度和深度足以动摇资本主义的根基”,而是马克思主义。
总部位于华盛顿“纪念共产主义受难者基金会”的报告利用YouGov民调的数据,分析了美国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态度。分析显示,美国“零零后”一代人当中近半数人更希望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而不愿意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
2022年2月7日
主页 Home | 历史资料 History | 旧抄集存 Archives | 南大心声 Speak Out | 友谊邮箱 | 联欢会 Reunion | 回忆、感想 Recollection | 互联网知识 On Internet |
自强不息 力争上游
2022年02月07日首版 Created on February 7, 2022
2022年02月07日改版 Last updated on February 7, 2022